新華網北京3月5日新媒體專電 作為全國政治生活的年度大事,兩會代表委員履職將如何影響你我生活?記者搜集本次兩會已收到的數百件議案、提案、建議梳理解讀發現,各方廣泛的民意在此匯聚,人民群眾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藍圖在此描繪,對未來政府工作的期許在此呈現。
發展: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不讓問題消蝕發展成果
2014年中國GDP增長7.4%,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經濟建設的可喜成績鼓舞民眾,暴露的問題亦不容忽視。記者統計的644份議案、提案、建議中,超過兩成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等發展問題。
全面小康,不能讓任何一個地區掉隊。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聯主席劉金虎委員的提案建議加大對寧南山區貧困人口飲水工程支持力度,解決群眾“吃水難”。河北省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委員則提交了《建立和完善貧困縣退出機制的提案》,鼓勵具備條件的重點縣率先甩掉貧困“帽子”,把有限的扶貧資金集中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實現共富,不能讓一人落伍。一些代表委員呼吁對中低收入人群增收減負“精準施策”。開灤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文學委員提交提案,建議盡快免征煤礦井下艱苦崗位津貼個人所得稅。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收代表說,目前中央涉農扶持政策仍有盲區,要在農民增收上多下功夫。
來自工業化速度領先地區的代表委員則對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有著更多“切膚之痛”。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代表表示,江蘇正在開展水生態功能區基礎研究,至少在生態功能區中,水質必須達標。
改革:必須啃下“硬骨頭” 有些領域“等不起”
全面深化改革之年聲勢奪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項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舉措。
另一方面,一些代表委員所提的相當一部分議案、提案、建議劍指民生領域體制機制“頑疾”,為深入改革疾呼。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焦作校區校長李光宇代表格外關注高考改革問題,今年帶來4份有關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議,“高考改革要加快,考生等不起,國家也等不起”。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村黨支部書記范海濤代表帶來了有關改革電價附加基金征收方式的建議,瞄準“收取不公開,去向不清楚”的附加基金,“凡是征收期限已滿的基金,應立即停止;凡是應該征收的各項‘費’逐步規范成‘稅’。”
對一些推進多年卻明顯遲滯的改革領域,代表委員及其背后的民意期待更加迫切。“目前一些改革推進效率低下”,經濟學家李稻葵委員以出租車市場改革為例,認為“當年廉價獲得牌照使用權的企業阻礙改革”,而一些地方政府已被這些企業綁架,聽不進理性聲音,“改革方向就應該把牌照市場化,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
法治:確保細節中的公平正義 抓住領導干部“關鍵少數”
全面深化改革明確劃定了法治邊界。對于國家治理領域這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近50份議案提案建議對司法改革寄予厚望。
法治建設前行,要消除每一個觀念和實踐盲區。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立勇代表,呼吁去除出庭被告人“犯罪化”標簽、確立無罪推定原則,“法治進步最難的是讓司法人員從‘有罪推定’理念改變為‘無罪推定’理念,這需要很長時間。”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利民委員說,糾正冤假錯案體現司法進步,但需通過司法改革找到錯案背后的制度根源,確保不再發生。“司法改革太重要了!”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賈康委員在提案中建議,要力行信息公開,矯治和防抑司法不公,使其在陽光下行使。
依法治國,手握權力的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代表委員們提出,領導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重慶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彭靜委員帶來了《關于增強行政機關領導干部法治素養和規范政府政務公開深化法治政府建設的提案》,建議建立政府購買專項法治教育服務機制。她說這一提案實際上已準備數年之久。
吏治:向官員“身邊人”動刀 向腐敗“燈下黑”說不
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兩年來,拍蠅打虎重拳不斷,干部群眾普遍叫好。但代表委員對此還有更多期待,數十份議案提案建議也高度聚焦。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旭代表今年帶來有關檢察改革等方面的建議、議案,認為干部家屬經商等失當行為影響社會公平正義。陳旭說,領導干部的配偶、子女等,未必通過其領導家屬身份明火執仗,但因身上貼有特殊“標簽”,更易進行權錢交易,這有悖社會公正。
一些腐敗死灰復燃,反腐斗爭注定是一場持久戰。著名作家二月河代表認為,要為根治腐敗爭取“窗口期”。“反腐有幾個階段,從不敢腐到不能腐,到不愿腐。”他說,在反腐保持高壓態勢的當前,宜對相關舉措予以細化,建立反腐長效機制。比如“燈下黑”問題,唯有從體制機制入手,把權力裝進“籠子”,反腐才能避免“割韭菜”。
從嚴治吏關乎黨風、政風、民風。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村黨支部書記范海濤呼吁制定“反腐敗法”。他建議,將反腐敗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加大對舉報人的法定獎勵措施和法定保護措施,加強與國際反腐司法合作,讓建立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不再是夢想。(記者:葉鋒、劉巍巍、李亞楠、張紫赟 參與采寫:韓淼、李鵬、魏夢佳、楊玉華、陳剛)